21210901
我生於1970年,人類登月的科技里程碑,據說剛會走時,就背著小椅子當背包,學電視上的太空人走路。小學時為「梭」造詞,課本上的標準答案是「日月如梭」與「梭子」,當時不明白後者,於是改成了「太空梭」,結果得到了紅叉與問號。
國中時,並不富裕的家裡買了第一台電腦(宏碁小教授三號),但當時沒好好深入了解,可能這成為後來選擇科系的潛在原因。國中和高中時,母親罹癌七年病故,是我前半生最黑暗的時期。那時候我很瘦,50公斤出頭,媽媽還拖著病體帶我去看中醫,醫生笑著說,這孩子過二十歲就會長胖了。
回想讀大學時,其實沒想好以後要做什麼。還算喜歡資訊系的課,只是遠遠比不上「駭客級」的同學。對當時的我來說,大學的課,似乎只是少去國高中不喜歡的課(那時還有三民主義,而且完全是考試版的)。有一天聽室友說,他覺得老師上課,彷彿是代他說出心裡說不出的話;這件事,我到了開始讀建築才明白。不過後來畢業後讀建築研究所的原因,很棒的東海建築系也許只佔了二成,影響我五年的東海校園可能才是關鍵。
喜歡建築、甚至是建築人。走建築這條路的決定讓我「每天早上刷牙都會笑」。我想「吸引力法則」可能是真的,整天想什麼來的就是什麼,畢業後到了一家堪稱「建築國家隊」、或「建築台積電」的事務所工作,得償所願。一直不注意身體,尤其過了二十歲竟然真的胖了(後來曾經73公斤)。有次身體檢查發現肝指數過高,沒想到後來竟發展成肝血管瘤,至今每六個月得定期追蹤,我告訴自己,這是和上帝每半年續約一次。
做建築會讓我很投入,但這不是件好事,後來想這是也許一種建築躁鬱症,必須處理,但還沒開始想清楚怎麼做,肝指數再度飆高,而抗肝炎病毒要有耐心,療程就要三年,所幸在留職停薪靜養的時間,取得了建築師執照,但我覺得狀況不好,於是離職,接著考上高考去市政府從事建築管理的工作。考建築師和以前考聯考的感覺很不一樣,考聯考時很怕看到不會的,結果就淨看到不會的;考建築師時,倒很好奇什麼不知道(因為有十年以上的實務經驗),結果看到不會的,也很高興,只是不太多。
後來因緣際會,去學校與專業教育機構分享所學,於是離開公職轉教職。「室內設計」或是「建築」,都是很生活化,很貼近每個人的,是很好的學習起點。在近十年不太容易、「被學生教」的教學生涯裡,找到了另一個值得投入的事,就是「學習、分享、和大家一起」,或是我常說的「從0到1、0與1、1後面很多0」的事。
而建築,只是聊天的切入點,和今天的天氣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