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210902
從千禧年至今二十年,網路生態發展迅速,讓我們同時活在二個平行時空,實體與虛擬。網際網路中的一切事物,一草一木一沙一石,如同自然界無奇不有,已自成一天地,堪稱數位的地景。而「數位地景」中除了有暗黑的叢林,也可見光輝的城市,其中矗立著一座座巍然的「資訊建築」,人群川流不息。如果遠看城市的邊緣,還可見許多施工中結構物,是正搭建梁柱的「資料結構」。
進一步看,探討「資訊建築」與「資料結構」的分別,也許不只是「結構物、功能完成度」而已,更類似「建築」與「房子」有何不同的討論。人是可以感知場所的生物,我們對實體場所的感知會轉移到數位空間。以銀行為例,實體建築必須給人穩定、信賴的感覺,而銀行的網站的形式,也應如同銀行的實體空間,這樣置身其中的人,才能安心的辦理手續完成交易。
這二個平行時空,會逐漸交織在一起,始於混和,終於整合。
過去強調「有土斯有財」,因為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立足之地,才得以「安身立命」。但即使有了實體房子,似乎也只能「安肉身」,時間一到,一切還是歸零,這時回看留下的房子,也沒有任何意義,還是一堆雜物。
什麼是「安身立命」的「立命」?人除了可以感知場所,也是擁有「身心靈」的生物,我們之間心意相通,一代一代藉由語言文字傳遞經驗,其實就是「實體的生物網路」。我們的靈魂藉由肉身,經歷百年紅塵俗世,得到一些體會,再傳給其他人,一代一代精煉提升,也許這就是「立命」。
所以每個人都應該留下「人生作品集」,在世即打造屬於自己的「資訊建築」,這是留給這世上最好的東西,是走過人世,我們存在的唯一證明。
我寫下這篇,就是要提醒自己。不要被「數位地景」的花花世界所惑,也不要只汲汲營營於「僅安肉身」的「不動產」;然後還要寄給我最好的朋友,甚至宣告世界,因為太重要,自己提醒自己還不夠。
至於我們的「人生作品集」是什麼?
這是個好題目。